
這一消息已引起全球震動。全球科技公司越來越擔心日本限制向韓國出口高科技材料的負面影響,因為這可能會削弱整個電子行業的全球價值鏈。
在WTO的會議上,韓方代表表示,日本的新措施限制了對于韓國電子產業至關重要的幾種原材料,日方所謂的新措施依據“日韓互信關系受損”讓人無法信服,并沒有指出新措施是基于WTO的哪些規則。
除了前述新增限制之外,日本經濟產業省還宣布,從7月1日起將開展對于是否將韓國從“出口管制白名單”中剔除的公眾意見征求程序,日本《外匯及外國貿易法》規定在“白名單”上的國家均為安保層面的友好國家,享受一定的出口管制便利。那么如今開始開展剔除韓國的討論,即意味著未來日本將可能限制對韓國出口軍事及安全相關領域的技術和產品。
日韓爆發的這場對峙,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不同。它不是逆全球化浪潮推動的結果,不是多邊主義和單邊主義的較量,而是歷史恩怨使然。但就可能形成的沖擊波而言,不僅日韓關系會進一步疏遠,全球供應鏈和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也可能因之生變。
而日本選擇的三種限制輸出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很有講究:氟聚酰亞胺是電視和手機面板要用的,光刻膠和氟化氫是制造可折疊屏幕的。這三種材料都不易存儲,一旦斷供,韓國半導體產業無法抵抗。日本此舉旨在讓韓國服軟。
從韓國方面來說,這是無法承受的。韓國近年經濟形勢不佳,就業率達到近10年的低點。日本掐韓國半導體產業脖子之舉,就是不讓韓國在歷史問題上說話。從本質上說,日韓的這場貿易戰本來就不是單純的貿易爭端。在日本對韓國半導體關鍵材料突然實施出口管制措施以來,韓國也擺出了長期“抗戰”的姿態。實際上,日韓都有緩解貿易戰的需要。畢竟,在半導體、顯示面板這個各國密切相連的產業中,日韓作為重要持份者,若展開貿易戰只會兩敗俱傷。如果美國斡旋順利,雙方可能會找個臺階下來。
近來,全球貿易爭端及產業局勢好不容易稍稍穩定,日本經濟產業省便立刻宣布加強氟化氫、氟化聚酰亞胺、光刻膠3種材料對韓國的出口管制,日本政府此舉立刻讓外銷貿易上極度仰賴顯示面板、存儲器的韓國對世界貿易組織提出訴訟,而這樣的沖突更顯2019年半導體材料產業“屋漏偏逢連夜雨”之困窘。
根據日本的聲明,將對出口韓國的氟化聚醯亞胺、光阻劑、高純度氟化氫等三項材料實施管制,輸入審查期延長到90天,而且每申請一次都個案審查。這些都是OLED面板與半導體生產不可或缺之物,韓國的各大家電品牌幾乎都跟日本進口這些材料,瞬時間面臨三個月后恐斷炊的危機。對于韓國科技業來說,將是不可承受之重。
日本為何開啟貿易戰
目前日韓之間仍然還在為這些生產原料的出口限制對峙,而媒體上對于日本突然對韓國電子產業下手的原因已經有了許多猜測。從目前的諸多報道看,政治經濟兩方面的原因都有一些。
在政治方面,日韓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和朝鮮半島核談判是這次沖突的直接誘因。
從經濟層面上,日韓貿易戰的邏輯則更隱晦一些。
韓國電子產業的“奇跡”一直是近年來被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外部技術轉移,內部的持續大規模研發和投資,國家的鼎力支持是三星這樣的半導體巨頭崛起的關鍵因素。而在日本相關企業衰落的分析中,許多人都歸罪于日本的大企業病,和產品研發方向的選擇失敗。
由于日本面板和存儲產業目前已經相對衰落,許多半導體業內人士認為即使日本依靠限制原材料出口打擊了韓國三星這樣的企業,日本企業也無法在短期內替代韓國產能。
很多電子產業的技術都是日本首先研發并推向市場,但是真正最后稱雄市場并獲得盈利的卻都是韓國廠商。

同樣是合資企業的股東,各占50%的股份,銷售同一個工廠生產出來的電視機,為什么索尼賣出去就虧損而三星賣出去就賺錢呢?這不僅僅是所謂的日本大企業病和營銷失敗能解釋的。這里,就不得不提韓國當時擁有的另外一個優勢:匯率。
1980年的時候,1韓元可以兌換0.4日元,到了2000年,1韓元就只能兌換0.09日元,跌了75%。三星產品依靠匯率得來的巨大價格優勢就是為什么三星產品在技術上一直在追趕日本索尼,但是在市場份額的競爭中屢屢獲勝的重要因素。
在2011年底索尼被迫賣出手中合資工廠股份的時候,1韓元已經跌到0.06日元的歷史低點附近。而自從安倍上臺以后,日本經濟政策發生了重要轉變。即我以前很多文章都反復提到過的日本貨幣寬松政策,日元隨之大幅度貶值,終于在和韓國的“貨幣戰”中進入了僵持階段,1韓元從2012年的0.06日元漲到現在的0.1日元左右。
但是,韓國多年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讓韓國廠商的技術優勢一直保持了下來,日本廠商要想追上來并不容易,或許日本政客覺得這次出口限制可以為日本產業爭取寶貴的時間,在新一代半導體技術變革的前夕拖慢競爭對手的腳步。
日韓貿易戰會影響中國嗎
氟化氫、氟化聚酰亞胺和感光劑光刻膠,三樣鮮為大眾所知的材料卻牽動著價值千億美元的市場。自日本宣布加強對上述三種材料向韓國出口的管制后,韓國產業界乃至全球供應鏈都為之擔憂。《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日韓之間的爭端為韓國半導體企業帶來斷供風險,也可能對中國企業產生影響。

韓國三星是DRAM內存芯片和NAND閃存芯片的最大制造商,分別在全球市場上占據40%和35%的份額。另一家韓國企業SK海力士則是全球第二大DRAM芯片制造商,市場占有率達31%。在OLED生產領域,三星和其他韓國廠商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日本正是OLED原材料氟化聚酰亞胺和半導體原材料光刻膠與高純度氟化氫的最大供應國。報道援引業內人士的話稱,日本的氟化聚酰亞胺產能占全球總產能的90%,高純度氟化氫氣體產能占全球的70%。
而在產業鏈的下游,韓國生產的半導體與OLED產品主要出口至中國。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該國半導體出口額為1281.5億美元,其中對華出口額達857.8億美元。
日本對韓國實行出口管制,對產業鏈的正常運轉會產生負面影響。如果韓國企業的零部件供給出現問題,或拖累中國華為等智能手機廠商的生產。
彭博社日語版近日也提到,日本政府對韓國實施制裁,給世界制造業帶來深刻影響。除日韓兩個當事國會受到很大影響外,中國可能也會遭受波及。中國半導體存儲器進口的48%來自韓國企業。中國企業也可以向美國美光采購DRAM,但在中美經貿摩擦的背景下,能在多大程度上從美國進口替代品仍是未知數。

但韓日之爭對于中國產業界有“危”也有“機”。這次事件必會激起韓國對核心技術、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的開發,但這需要大量時間,中國很可能是韓國尋找替代品的一個重要選項。日韓經濟糾紛若擴大,兩國電子電器行業都將受損,而中國相關產品產量可能將因此增加2.1%。
中國或許能借日韓經貿摩擦獲得競爭優勢。報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過去數十年,韓日壟斷了全球半導體行業,如今市場出現空白,中國的新興企業或許會成為新選擇。
日韓貿易戰未來會向什么方向發展
由于貿易戰的起因有相當重的政治外交因素,因此徹底恢復到貿易戰以前的關系,需要兩國國內發生較大的政局變化才行。當然,由于日韓兩國特殊的外交環境,如果有第三國愿意出面強勢壓制兩國停火,兩國也有可能捏著鼻子暫時和解。只是在目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其他國家是否愿意大量消耗自己的政治資源來促成日韓和解,還是未知數。
從經濟后果分析,日韓貿易戰爆發后三星的股價反而短期內出現了一個快速反彈。原因就是半導體行業目前市場低迷,日本限制原料出口反而推高了存儲芯片的價格,短期內提高了三星的盈利能力。但是韓國廠商對于日本的信任恐怕從此會跌至谷底,即使能夠恢復原來的供給,主動的分散供應鏈也會成為韓國廠商的重要任務。
而從日本的角度出發,主動挑起貿易戰雖然短時間內損己不損人,日方原料供應企業的利益受損,但是半導體和電子消費行業的利益與影響力要遠遠大于那些僅僅提供原材料的幾家化工企業,一個售價幾百美元的三星手機里面,日本限制出口的三種原料所占價值據估測也不過只有幾十美分。而日本電子類半導體類企業如果能借此機會在未來關鍵的人工智能發展和通訊業大變革的時代增加一些競爭優勢,眼前付出的這點代價或許并不高。
最后,日韓半導體行業的龍頭企業都是被外國股東控制了大多數股份的。三星目前57%的股份是在外國資本手中,索尼56%的股份也被外國股份擁有。三星的李家目前還是依靠著復雜的交叉持股結構掌控著公司決策權,但是如果不能平穩的度過這次危機,外資股東們不會介意繼續吸納股份擴大控制權,換上更聽從指揮的管理層。
總結
從本質上說,日韓的這場貿易戰本來就不是單純的貿易爭端。在日本對韓國半導體關鍵材料突然實施出口管制措施以來,韓國也擺出了長期“抗戰”的姿態。日韓的這場貿易戰本來就不是單純的貿易爭端。韓國市場已因此損失慘重,半導體的全球供應鏈也因此有所調整。包括中國廠家在內的上游企業因此在短期內獲益。理性點看,日韓都有緩解貿易戰的需要,如果美國斡旋順利,雙方可能會找個臺階下來。但從長遠來看,日韓的歷史情結將因為此次貿易戰而變得更濃烈。就像是始終難以愈合的創傷,在未來的某些時刻,還會一次次地崩裂。
來源:亞威資訊綜合整理